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渣打揸Fit人的羅斯福遊戲

最近渣打銀行傳來人士變動,Fit人冼博德 (Peter Sands) 因近年業績不濟被拉下馬,將由另一曾在摩根大通任職的資深「賓架」取而代之;一般認為人們取其諧音笑稱「揸兜」的渣打高層班底亦會「一朝天子一朝臣」而相繼換班。話説回來,Peter Sands 在渣打的十數載際遇是頗為奇情,大起大落的戲劇性可媲比日劇「羅斯福遊戲」*

Peter Sands 原為著名策略顧問公司McKinsey 的合夥人,二零零二年空降渣打獲聘為總部的財務總監,並在短短四年間晉身為集團的 CEO ;試想,在精英雲集的銀行中以「外行人」身份極速上位,當中對外對內所承受的壓力和排斥可想而知;可是他在上任「揸Fit」人後又確實能優化架構,巧妙地集中火力主打某幾個市場,並出手闊綽地高薪引入高質素的人才,最終公司有連續十年的光景錄得雙位數巴仙的增長,包括在金融海嘯前後、人人自危的時候;那幾年渣打不再「揸兜」,傲視同羣,就算未至是高盛之流可當行業的翹楚,也頓時成為不少金融精英的僱主之選。Peter 那時好不威風,也順勢從他起家的策略顧問公司帶來幾個自己的子弟兵坐擁要職(事實上,不少企業也漸喜聘請這類 management consultant 擔任策略性或高層的職位,因他們通常是能言善道,善於包裝,思路細密,在企業猶如 fresh pair of eyes),更被視為英國中央銀行的未來掌舵人,也在金融海嘯期間替銀行界出謀獻策;其訂下的策略更成為世界各地的救市藍本。

Peter Sands 在那段日子可謂赢盡光環,打破「外行人」的宿命,一改人們認為 Consultant 只懂「齌」的觀感。可是好景不常,渣打先有被美國指間接協助洗黑錢的指控,後有個別市場如印度、韓國業務後勁不斷,Double digit growth 的神話不再(但事實上,當一家公司大到相當規模時,那有可能可以每年都可以 double digit growth 呢?)- 而要求 Peter 下台的聲音此起彼落,之前把他捧到上天的分析員、傳媒或投資者則大打落水狗,説他太後知後覺,過份自信,又説新的繼任者是真 Banker,不是他那種「外行人」等;更難堪的是,在他自己正式未宣佈掛冠而去前,已傳出渣打在背後已委托獵頭公司去物色繼任人 - 就算他事前是知情也好,對於一個過去十年帶領公司邁向頂峰的領袖而言,也一定不好受,亦引證了在這資訊發達的年代,要求別人在商業世界中甚麼 keep it confidentialbetween you and me within the wall 的「秘密」是不設實際的。

當然,殘酷的商業世界猶如英雄地,優勝劣敗;可是,更令人概歎的是 - 當有些人不惜一切向上爬時,原來有時高處不勝寒,上到高位後才發現這個世界永遠棒打出頭鳥,地位最不穩;反之,那些忠心、有一定份量,但只是在中高位的,往往可能在公司是最「襟玩」-他們既熟悉公司,可起穩定軍心作用,又不用孭重飛受靶,裁員時又有 say 炒下面的那誰。阿Q地看,有時在職場權力鬥爭輸龍頭棍的一方有時可謂塞翁失馬。

當然,在 Peter Sands 宣佈即將離職前,其實已盡人事進行架構重組,亦看似胸有成竹的。只是因他身處的是一家面向股東和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所賦予的耐性和時間確實有限,任憑他有多聰明,往績有多光輝,沒有短期業績支持下也令他難如「羅斯福遊戲」的男主角般力挽狂瀾大打逆轉之戰 - 雖然有人説他的遣散費不菲根本不用愁,可是在他的層次,錢是事小 - 因他一定多的是;但面子攸關 - 試問一個長勝將軍不能翻身、無仇報,「條氣唔順」是常識吧!

作為打工仔而言,我們也可再一深思究竟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是否真的一個值得引以為傲的賣點。


*註:「羅斯福遊戲」乃一套有關商戰的日劇,講述唐澤壽明飾演的主角本為商業顧問,後加入電子公司,以嶄新思維推出新產品令公司業績躍進,被提拔成社長;後來卻遇到經濟不景氣,令公司經營陷入困境,引起公司一些一直不服他的老臣子不滿,令唐澤壽明腹背受敵。劇中穿插著公司附屬棒球隊逆境中絕地反撲的奮鬥故事互相輝映,最終當然是以弱制强的老掉了牙的日本式勵志結局。值得一提,「羅斯福遊戲」的命名源於熱愛棒球的美國羅斯福總統曾說道:「被得分,就用得分奪回來;棒球比賽最有趣的就是8:7的時候」。


* 文章亦刊於<CTgoodJobs.hk>及<852郵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