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去自己搞生意的話一定不會像
Andy 那樣,我一定會先找 xxxx 當鐵腳,再找xxx 做partnership,xxxxx」一跨國企業的高層 Bowie興奮地説著。
Bowie是小弟的 client,屈指一算已在該公司工作逾廿載;當然和一般外資公司一樣,公司最高層始終不明文地由老外自己友霸佔著;Bowie作為一個香港人,看似看化,但自覺有料,心中口裡總像帶點不甘,常説著自己遲些會另起爐灶「玩鋪勁」不受老外氣,滿腹經綸看似胸有成竹,只是等待一個
timing…… 可是等著等著,三年又三年,十年都嚟緊頭,他還是固有的一邊在該公司做著,一邊在背後 x 著他那班老外老闆如何戇居或用人唯親(雖然那是不少跨國企業的實情),一邊口中説著他的創業大計,只是身邊聽的人已聽得麻木,一笑置之 - 狼來了。
說到底,打工和創業是兩碼子的事 – 不少企業常大喊同事要有ownership 或 entrepreneurial mindset(尤以銷售行業為甚)。可是始終無論做任何行業或工種也好,打工仔有的資源必比創業較多(除非你老豆是誠哥),更重要的是各行各業已看似近乎
fully developed,大公司早已有 first mover
advantage,公司名堂或平台已搭好,做事事半功倍;再者打工仔從不會蝕入肉,公司收了皮便打第二家吧!相反和一些曾經創業又重投企業的candidate 談過,他們指創業固然有成功感,但概嘆錢財債務既要入肉上身,人又要上心、看似自由但實質無假放,常要提心吊膽,請人又難,要常獨自面對困難、全民皆兵落場打仗外又不能隨口對老闆説兩句strategy就可胡混過骨;公司細時又想發大;但發大後又難控制成本又大,屆時又無了靈活的競爭或資源優勢跟大企業撼。
因此不少人就算多有料有腦又聰明去創業也好,也寧可留在comfort
zone 打工,一是怕風險,二是有懶性,三是怕沒有大公司的光環後失敗了無面吧!當然,打工要承受的則是公司的那些老細人事、無形的各種歧視或不公或內部的無聊會議等吧!
打工或創業固然沒有對錯,只是要是選擇了當一個打工皇帝的話又要如
Bowie 般大談創業之道則未免有點那個,那比嘗試過創業但失敗了的更欠說服力 – 畢竟 talk is cheap! 更何況是,紙上談兵齋 talk 了十年!算吧啦……
* 文章亦刊於<CTgoodJobs.hk>及<852郵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